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动态新闻

新闻中心

动态新闻

对口支援丨高原上的超声“轻骑兵”:北京援青,用技术与温情守护高原健康

来源:北京市援青 发布时间:2025-11-21 浏览次数:
字号: + - 14

10月21日至11月7日,北京援青医疗队成员杜晶随称多县人民医院“党建引领践使命,资源下沉惠民生”大型巡回义诊队,深入平均海拔超过4200米的玉树州称多县各乡镇开展义诊。在这里,氧气含量仅有平原的60%,寒风裹挟沙砾,却阻挡不住援青团队送健康上高原的步伐。他们携带便携式超声仪,深入5镇2乡,用脚步丈量牧区,将党委政府的温暖和首都的关怀,真真切切送到高原牧民群众的心坎上。

DM_20251124094830_001.jpg

“缺氧不缺精神”,风雪中诠释医者担当

高原缺氧是最大考验。在清水河镇中心卫生院,杜晶边吸氧边操作超声仪,持续工作一小时后,头晕头痛和心慌便阵阵袭来,徒弟卓玛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大雪纷飞、气温骤降至-15℃的天气里,队员们裹紧羽绒服,坚持为牧民开展肝包虫病筛查;前往扎朵镇途中突遇大雪,山路被掩、车轮打滑,大家纷纷下车铲雪垫石,冰冷的雪水浸透裤脚,却无一人抱怨,只为尽早将药品送到牧民手中。

DM_20251124094830_002.jpg

在拉布乡,杜晶和同事们背负20多斤重的超声设备徒步入户;面对听不懂汉语的藏族老人,她主动学习简单藏语,耐心安抚、细致沟通。14天里,团队完成对5镇2乡的“全覆盖筛查”,为超过780名农牧民完成近1560项超声检查,发现阳性病例300余例,全部建立健康档案并落实跟踪治疗。

DM_20251124094830_003.jpg

抵达海拔4660米的尕朵乡牧区时,高原反应更加剧烈,胸闷如负巨石,每走一步都格外艰难。但看到牧民们顶风冒雪排队等候,队员们瞬间打起精神,吸着氧气、声音微颤,仍精准扫查每一个超声切面。每一份药品,都承载着党和医院对高原群众健康的深切牵挂。即便指尖冻麻、头晕频繁、甚至与翻车风险擦肩而过,北京援青团队从未停下脚步,用坚守与专业筑起坚实的“健康防护墙”,让党旗在风雪与暖阳交织的高原上熠熠生辉。

送健康更传技术,为高原留下“带不走的医疗队”

作为北京援青团队,他们深知,“走遍7个乡镇”不仅是完成一次义诊,更是要为称多县留下可持续的医疗能力。从下乡手把手带教操作,到线上系统讲解病例,每一次教学都是为高原培育本土医疗力量的关键一步。

DM_20251124094830_004.jpg

在扎朵镇中心卫生院,代西拉增医师遇到一位肝区疼痛的牧民,却未能扫查出异常,便向杜晶求助。杜晶从扫查起始位置、探头角度,到与患者呼吸配合、力度控制,一一细致讲解。当屏幕上终于出现典型的泡型肝包虫病病灶时,代西赶紧拍照记录学习。在称文镇,普布扎西医生为一名孕22周的藏族孕妇做大排畸检查时,找不到胎儿四腔心标准切面,杜晶轻握探头示范调整,并借机讲解胎儿心脏结构观察要点及高原孕妇胎儿心脏发育的注意事项。检查结束后,她又指导普布扎西核对胎儿各项测量数据。

DM_20251124094830_005.jpg

回到县医院,杜晶进一步将带教延伸至线上,开设“称多县超声技术提升课堂”。每周三晚7点,她将下乡遇到的典型病例与系统理论知识制作成PPT或视频课件,组织7个乡镇的医师在线学习。每月还开展一次“云端会诊”,共同分析疑难病例的诊断思路。代西和普布扎西感慨道:“以前遇到复杂病例只能转诊,现在能独立完成腹部超声报告,牧民们不用再奔波去县医院了。”

DM_20251124094830_006.jpg

当扎朵镇义诊结束,达哇院长紧握杜晶的手,满怀感激地说:“你们不仅为牧民看病,更教会了我们真本事,希望能多带带我们医院的超声医生。”那一刻,所有的寒冷与疲惫仿佛化作暖流——北京援青团队带走了高原风雪的记忆,却为这片土地留下了守护健康的技术与希望。

留下永续的健康保障,书写不停歇的援青篇章

杜晶坚信,在不久的将来,称多县七乡的超声医师将快速成长、独当一面,能够从容处理八成以上常规病例,对高原高发疾病的诊断准确率也将实现质的飞跃,真正让牧民在家门口享受到精准诊疗。“全县超声水平一盘棋”,这一度遥不可及的愿景,如今在一次次的义诊带教、一场场的线上培训中,正逐步成为现实。

DM_20251124094830_007.jpg

北京援青这支高原超声“轻骑兵”或许会轮换更迭,但“以技传情、以教留暖”的医者初心永不改变。它如同青藏高原上空的阳光,照亮每一次超声扫查的瞬间,也将继续书写京玉两地携手同行的健康华章,守护这片草原的平安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