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动态
医疗动态丨宝宝生病不吃药?中医外治来支招!——快速安全显疗效,家长舒心孩子笑
又到了夏秋交替的开学季,早晚温差变化大,孩子患病的几率大大增加,发热、咳嗽、腹痛、拉肚子……让许多宝妈忧心忡忡!孩子生病,家长最揪心的莫过于喂药难题和担心药物的副作用。其实,在中医里,有许多不用打针吃药的外治疗法,不仅能有效缓解孩子病痛,还能减少药物对身体的刺激。为此,我院特将儿科中医外治疗法的相关知识进行梳理和介绍,为家长们提供一份安心的选择。
什么是儿科中医外治?
中医外治法历史悠久,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其是通过药物、手法或器械等作用于孩子体表、孔窍、腧穴等部位,以达到调节经络气血,平衡阴阳、防治疾病目的的方法。儿科外治疗法遵循中医辨证施治原则,针对儿童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但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生理特点,以及发病容易、传变迅速、易趋康复的病理特点,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具有安全、便捷、副作用小等优势。
为什么外治特别适合儿童?
1.免去喂药烦恼:
再也不用追着孩子满屋跑着喂药了。
2.避免肠胃刺激:
不经过消化系统,不伤脾胃。
3.安全副作用小:
药物经皮肤吸收,减少了全身性副作用。
4.无创无痛:
孩子接受度高,治疗过程更轻松。
儿科常用外治法
1 小儿推拿:指尖上的艺术
小儿推拿通过特定手法刺激穴位,调节脏腑功能,是儿科中医外治法中最常用的方式。
适合病症:
感冒发烧:推天河水、开天门。
消化不良:摩腹、揉板门。
咳嗽痰多:推肺经、揉膻中。
夜啼不安:清心经、掐揉小天心。
优点:完全无药,靠手法激发孩子自身调节能力。
2 穴位贴敷:皮肤上的"小药堂"
将中药制成膏剂,贴于特定穴位,通过皮肤吸收和穴位刺激双效合一。
最知名的"三伏贴":在夏季最热时候,将温阳药物贴敷在背部穴位,能显著改善过敏性鼻炎、哮喘、反复感冒等冬季易发病症。
儿科常用穴贴:
止咳贴:选用天竺黄、前胡等,贴膻中、肺俞穴。
厌食健脾贴:选用白术、茯苓、甘松等,贴神阙穴(肚脐)。
退热贴:选用柴胡、黄芩等,贴膻中、神阙穴。
3 中药药(足)浴:让皮肤"喝"中药
将中药煎煮后兑入浴水中,通过泡浴让药物经皮肤吸收。
常用病症:
感冒发热:用柴胡、薄荷、荆芥。
湿疹瘙痒:用黄柏、苦参、地肤子。
新生儿黄疸:用茵陈、栀子、大黄。
优点:治疗过程像玩游戏,孩子接受度高。
4 耳穴压豆:耳朵上的"遥控器"
根据中医理论,耳朵好比一个倒置的胎儿,上面有全身的反射区。
方法:用王不留行籽或耳穴磁疗贴贴在耳穴上,定期按压刺激。
适用:
近视防控:贴眼、肝、肾等。
多动注意力不集中:贴心、肝、肾、神门等。
遗尿:贴膀胱、肾、脾等。
减重:贴食道、贲门、脾、三焦、饥点等。
痛经:贴内生殖器、盆腔、腹、神门等。
5 刮痧拔罐:传承千年的技艺
小儿刮痧:用专用刮痧板,涂抹介质后轻柔刮拭,适用于感冒发热、中暑等。
小儿拔罐:选用适合的小罐(硅胶罐),留罐时间短,适用于咳嗽、哮喘。
6 中药熏蒸:呼吸间的治疗
通过吸入中药蒸汽,治疗呼吸道疾病。
适用:鼻炎、咽炎、支气管炎。
7 中药香囊:贴身"保镖"
将芳香辟秽的中药制成香囊,随身佩戴或放置枕边。
功效:预防感冒、防蚊驱虫、安神助眠。
8 中药敷脐:肚脐上的健康通道
肚脐(神阙穴)皮肤薄,渗透性好,是很好的给药途径。
常用:
腹泻:石榴皮、桑螵蛸等。
便秘:沉香、枳壳等。
腹胀:槟榔、乌药等。
9 灸疗:身体上的“能量柱”
灸疗是指使用艾条或艾绒,温和灸治特定穴位,以达到温经通络、散寒扶阳等疗效。
常用穴位:
神阙、中脘、足三里、关元、肺俞。
操作要点:
灸治时应距离皮肤2-3cm,每穴约3-5分钟,致局部皮肤微红为度。
适应症:
虚寒证:腹痛(脾阳虚)、风寒感冒、腹泻(五更泻)等。
体质调理:脾虚证(消瘦、纳差)、肾阳虚(遗尿)。
注意事项:实热证禁用,谨防烫伤。
家长最关心的问题解答
Q 外治法效果慢吗?
A 不一定。对于某些疾病,如感冒发热,推拿、刮痧往往能立竿见影。
Q 能代替吃药吗?
A 外治法虽然好,但不能完全替代内服药。严重感染性疾病还需配合药物治疗。最好在医生指导下选择。
Q 有副作用吗?
A 正确操作下很少出现副作用。少数孩子可能对膏药过敏,出现皮肤红痒,停药即可恢复。
Q 自己能在家做吗?
A 简单的方法如摩腹、捏脊,家长学习后可以在家做。复杂的最好找专业医师操作。
注意事项
1.选择正规医疗机构:确保治疗安全有效。
2.不是万能法:严重疾病仍需综合治疗。
3.注意皮肤情况:皮肤破损、过敏体质慎用。
4.观察孩子反应:如有不适,及时停止。
结语
中医外治法为儿童健康提供了更加多元的选择,体现了"良药不苦口"的智慧。希望通过本文,能让更多家长了解儿科外治疗法,在孩子生病时多一种选择。
以上外治疗法在我院儿科均可开展。
欢迎电询:
010-89926260/89926262
温馨提示
本文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孩子体质不同,调理方法也应个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