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媒体报道 >>媒体文章

新闻中心

媒体文章

这家医院构建治未病服务体系,让中医离生活更近

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字号: + - 14

  “不少人认为治未病不是医疗,这是一种理解偏差。院前预防、院中诊疗、院后康复,都是治未病的重要领域。同时,在传统治未病手段的基础上,充分医工结合,让中医治未病客观化、可视化、可量化,不仅可以提供临床、科研参考,更能提高患者的健康获益。”北京中医药学会治未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玉泉医院 (清华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治未病科主任李步满表示。

  在该院治未病科创立三周年之际,李步满向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介绍,作为北京两家省级治未病中心建设试点单位之一,该院成立了健康管理中心,整合治未病科与体检中心,由该院副院长、首都名中医冯兴中直管治未病工作。三年以来,建设划分“健康状态信息采集与管理”“健康状态辨识及风险评估”“健康咨询与指导”“健康干预”四大治未病功能板块。

image.png

在清华大学玉泉医院治未病科,患者可以在中医综合医疗区进行中医特色治疗。受访者供图

  “当面对数量较大的人群,传统的望闻问切就有了局限性,需要技术化的手段助力。”李步满介绍,目前该中心配置了多种中医治未病设备。比如中医四诊仪,“舌、面、脉、问”合参分析健康状态,中医经络检测仪,通过手掌生物电传导,用时80秒就可以检测气血盈亏、脏腑功能、体质状态等,同时给出健康调理意见供医生参考,这是区别于西医体检的最主要手段;红外热像仪可以直观判断身体局部的寒热温凉,为代谢综合征、肺结节、甲状腺结节、心脑血管病、肿瘤等提供诊断指导;白睛无影成像健康智能分析系统 (目诊仪)可通过眼睛图像,分析体质状态、疾病易感性等,是医工结合代表性产品;个人健康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实时监测血压、血糖、心率、脏腑状态,在手机端App给出休息提示、健康预警等。

image.png

患者通过目诊仪进行检查。受访者供图

  “不少人‘检后没有管’,养生保健方案笼统,缺乏个体化。”李步满表示,诊断“未病”之后还要治理,中医讲求“天人相应,同气相求”,除了聚焦体检数值,还要整体把握,节气、五态人格、饮食、情绪、家庭工作环境等都要综合考虑,与西医体检协同发挥作用。

  “中医治未病不只是体检,外科围手术期健康管理,糖尿病前期、临界高血压、亚临床甲减等临床前阶段,情绪低落、失眠、疲劳等亚健康状态,孕前产后,儿童早期情绪障碍等,治未病都可以参与其中,通过内服中药、代茶饮、膏方、药膳,以及针刺、拔罐、艾灸、重蒸等外治手段来干预。”李步满说,该中心从预防、养生、医疗、康复四个方面构建了治未病服务体系,针对不同时节、不同人群进行健康宣教,帮助延年益寿,少得病,晚得病;院前,在出现疾病苗头时干预调理,避免发病;院中,有机结合中西优势,协作诊疗;院后,通过功法导引、辨证施膳、音乐疗法、四时养生等方式促进康复。同时,纳入、整合社区健康驿站、老年驿站等单元,构建区域化的健康管理虚拟社区,将治未病延伸到家庭。

  此外,该中心还面向中西医开设研修班,让临床医生了解治未病的理念、行之有效的方法,将其融入到科室诊疗冬个环节,提升中医药在临床诊疗的贡献度,帮助患者找到更好的办法。

  李步满介绍,下一步,该中心将研发对接医院his系统和体检的系统,打通体检到临床诊疗的过程,通过健康管理系统的患者端、医生端在线上进行指导,萌芽状态的小问题不需要跑医院。也希望转化出具有一定标准的治未病产品,如可推向市场的中药代茶饮、膏方、穴位贴敷等,推进治未病标准化建设。

  “未来还会依托治未病中心,建立清华大学中医药文化体验中心,利用医工结合的优势,通过现代科技方式展现中医药文化,群众来切身体验,将治未病的理念和方法带到日常认知和行为中,将中医生活化。”李步满说。

  责编: 林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