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宣教
二十四节气 | 处暑 暑去秋来,该如何养生?
处暑,暑气隐退,正值新秋时分。根据我国古代汉语的解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此后气温逐渐下降。天气慢慢转凉。中医学认为,此时是“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从立秋到处暑,秋阳肆虐,温度较高,加之时有秋雨绵绵,湿气较重,天气以湿热并重为特色,故有“秋老虎”之说。处暑以后,秋雨渐少,天气开始干燥,昼热夜凉,稍为不慎,容易伤风感冒,多种旧病亦随之复发。中医又有秋来“伏”不去的说法。因此,适当的调养尤为重要。需要如何去做呢?
一、调起居
中医学认为天人相应,此时天气正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人的起居应做出相应调整,尤其是睡眠要充足,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秋乏”。尤其是对于老年人,可以在晚上提早入睡,并且养成坚持午睡的好习惯。
二、慎饮食
处暑湿热并重,适宜进食清热利湿的食物,如应季瓜果、莲藕,茼蒿,萝卜叶等,另外,随着气候渐渐干燥,可多吃滋阴润燥食物,防止燥邪损伤。如梨、冰糖、银耳、沙参、鸭子等养阴生津的食物。应少吃或不吃煎炸食物,因为这些食物会加重秋燥的症状。
三、勤运动
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秋高气爽,适合户外运动。可根据个人的体质,做一些登山、慢跑、郊游等项目。通过提高新陈代谢水平排出体内湿热邪气,但要注意运动不要过于剧烈,做好准备活动,避免伤筋。
四、防外邪
处暑之后,气温下降明显,昼夜温差加大,外邪入体,一不小心容易引发呼吸道、肠胃炎、感冒等疾病,人体本身也容易出现口鼻干燥,咽干唇焦的燥症。干燥的环境为一些细菌、病菌的繁殖与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应佩戴口罩,做好呼吸道疾病的预防工作。
五、注意护脐
肚脐又名神阙,为任脉要穴。此处表皮薄,皮下无脂肪组织,屏障功能弱。处暑天气转凉,如晚上睡觉暴露腹部,寒气都很容易通过肚脐侵入人体。如果寒气直中肠胃,就会发生急性腹痛、腹泻、呕吐;如果寒气逐渐积聚在小腹部位,还会导致泌尿生殖系统的疾病,如男性的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阳痿,女性的痛经、月经不调,严重的还可出现闭经、不孕。
除了根据天气变化增添衣物、晚上睡觉注意覆盖腹部外,还可以按摩肚脐,方法是先将双手掌心搓热,然后掌心向内上下重叠放在肚脐上,按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分别揉按100次。如果寒气积聚日久,病症顽固,还可以取粗盐0.5~1公斤,将盐炒热后装入毛巾缝制的口袋中,放在肚脐上热熨。
若通过饮食、起居等调理无法改善症状,可以来我院中医相关科室就诊。我院治未病科门诊常年为广大患者提供辨证论治中药处方服务;针灸科、推拿科主要采用非药物疗法、手法刺激疏通经络气血、调整脏腑功能、标本兼治;康复科运用综合手段,包括运动疗法、物理疗法等,达到减轻病痛、恢复功能、代偿和替代残疾、提高自理和适应社会能力。
上一篇: 面对“德尔塔”,我们该怎么办?
下一篇: 二十四节气 | 立秋 暑不去 祛湿养脾胃